9月20日上午,由天津市委宣传部、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指导,天津出版传媒集团、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主办,百花文艺出版社、国家海洋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百花文艺周活动之一、“新大众文艺语境下文学期刊的守正与探索——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创刊四十五周年座谈会”在国家海洋博物馆报告厅举办。
《人民文学》主编徐则臣,《小说选刊》主编付秀莹,《当代》主编徐晨亮,《青年作家》副主编卢一萍,《芙蓉》编辑部主任杨晓澜,《花城》编辑李嘉平,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邱雪松,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国华,作家田耳、王月鹏、朱文颖、周荣池、班宇、人邻,读者刘凌霄、沈祖新等代表全国重要文学期刊、高校、创作及读者群体的代表出席本次座谈会。座谈会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、教授卢桢主持,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、《小说月报》执行主编徐福伟,《散文》执行主编张森、编辑田静等出席座谈会。
壮阔文学期刊阵容的建立,绝非一日之功,而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几代同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对华语文学持续进行跟踪、研判与再创造的结果。同时诞生于1980年1月的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,至今已携手走过四十五载春秋,在百花的田亩里如一茎双穗之禾。数不清的中国人的文学生活,都和它们有关。《小说月报》由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刊名,秉承“为人生”的出版传统,及时荟萃小说精品,铸造中国小说阅读最阔宽平台,其推动形成的“《小说月报》现象”,成为观测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流变的重要指标。作为首家专发散文的原创文学期刊,《散文》刊名采王羲之书法集字,以“格高境阔、文洁意新”为编选理念,致力华语文学的“巅峰笔意和思想之美”,被誉为“中国文学园林的园中之园”。两刊皆累获国家期刊奖、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权威奖项,影响深远,深刻嵌入当代文学创作、传播、研究与教育体系。四十五年来,它们不仅是杰出作家的摇篮、精品文学的窗口,更参与当代文学的文脉赓续,用时代的精神与气质引领文学阅读,持续润泽着无数心灵。
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、教授卢桢首先围绕《小说月报》与《散文》创刊四十五年来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进行了回顾。他认为,两刊四十五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,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,更为无数读者播撒下文学的种子。他分享了自己从大学时代便在图书馆定期阅读《小说月报》的经历,这份刊物不仅陪伴他度过青春岁月,也深化了对文学的认知与热爱。如今作为高校教师,他仍将两刊作为教学与推荐阅读的重要资源,特别推崇那些贴近现实、见证时代的作品。他赞赏《散文》在文体探索方面的努力,认为其“解释与重建”等带有“叙事实验”意味的栏目,拓展了散文写作的可能性。《小说月报》与《散文》以稳健而开放的办刊姿态,共同构建出一片辽阔而温暖的文学原野,值得每一位读者与作者珍视。
随后,大家围绕新大众文艺语境下文学期刊的守正与探索以及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的办刊实践、传播影响、学术价值展开深入研讨。
《人民文学》主编徐则臣表示,对于他这一代作家而言,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不仅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,更陪伴并推动了他们走上写作之路。他将两刊比作作家“成长和创作双重意义上的口粮”,强调其基本、可靠且不可或缺,既保持平易近人的气质,又能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时俱进,悄然调整营养配方,以让作家更加壮大。在当代文学史上,能把变与不变的分寸把握得如此精到的杂志不多,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是其中之二。他从当前的文学发展态势出发,指出新大众文艺展现出高度的互动性与全民参与特征,正在重塑文艺生态的结构与传播方式,推动文艺从单向传播走向多方动态生成模式。
《小说选刊》主编付秀莹谈到,《散文》是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重镇,她是《散文》的忠实读者,作为小说家的她一直心怀在《散文》这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地发表散文的愿望。同时,她不仅是《小说月报》的读者,更是其作者,多年来,《小说月报》始终密切关注她的创作历程,陪伴她成长。对于这份亲密而深刻的关系,她深怀感恩,并倍加珍惜。作为同样从事办刊工作的同行,付秀莹特别强调刊物对写作者的重要作用。四十五年来,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始终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,记录时代生活、引领社会风尚、培育民族审美,塑造中国精神,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功莫大焉。
《当代》主编徐晨亮谈到,由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发展而来的百花文学期刊方阵,已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学现象,形成了自身“内核稳固、边界开放”的传统。他曾于2007年至2018年在《小说月报》供职,深受这一传统影响,其内核在于坚持文学本位与读者意识,坚持新文学草创期确认的基本精神,即文学应“与一般之人,生出交涉”,通过挖掘、筛选和传播优质作品,引领明朗的创作风气,守护文学与读者的密切关联,构建富有生机的文学生态。近年来,两刊更超越传统定位,通过书刊联动、版权推广、新媒体传播与品牌运营,打造作品的传播增值平台,推动文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《青年作家》副主编卢一萍回顾了《小说月报》与《散文》的创刊历程——四十五年前,两刊分别以“虚构”和“非虚构”之姿诞生,逐步成为中国文学世界的灯塔与旗帜,在当代文学发展进程里留下深刻印记。自20世纪90年代投身文坛以来,他的文学之路始终与两刊紧密交织,这份缘分既是他个人创作的成长史,更是一代作家与文学期刊共生共荣的缩影。他将《小说月报》视为创作路上的“同行者”,在他迷茫时以选载给予他方向的确认,在他担心作品过于小众时借读者反馈告诉他,好的文字没有地域边界。他呼吁以《小说月报》的敏锐洞察时代,以《散文》的深情体味生活,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当代文学的新篇章,让文学之光永远照亮人类精神的天空。
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邱雪松表示,百花文艺出版社自1958年创立以来,作为一家地方出版社,推出了大量产生全国影响力的作品,拉开了文学出版领域地方力量崛起的帷幕。百花文艺出版社与1980年创刊的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,形成了广泛的“读者朋友圈”,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当代小说与散文文体的发展和繁荣。百花文艺出版社及其旗下的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,以“一社两刊”的独特模式,共同构成了观察和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的最佳观景位。
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鲍国华谈到,报刊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,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生产、流通和消费方式,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和阅读文化,也成为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关节点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,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办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这两大知名刊物,可谓恰逢其时,不仅延续了《新青年》等名刊开创的伟大传统,更以地方为起点辐射全国,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,其自身也成为一种文学史现象。
《芙蓉》编辑部主任杨晓澜在发言中谈到,面对新大众文艺语境,文学期刊在融合新技术新业态、推动跨界合作及转化文学IP的同时,更应坚定办刊信心、坚持文学品质、坚守人文精神,避免盲目追求市场化与娱乐化。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创刊四十五年来影响深远,不仅源于其对新人新作的持续关注、对时代生活的敏锐把握,更得益于两刊始终坚持发掘优秀作家与作品,引领文学审美潮流,致力于构建深入文学现场的评价体系和良性文学发展生态。
《花城》编辑李嘉平表示,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选刊之一,《小说月报》为当代文学发掘和汇聚了许多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写作力量。作为一名编辑,每当他责编的小说被《小说月报》转载,都会感到莫大的鼓励与荣誉。他将《小说月报》视为识别潜力作者的“点金石”,每期目录中陌生的作者姓名常成为他重点关注的对象。《花城》与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同样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,愿与两刊共同努力,推动“新大众文艺”的发展,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空间。
作家田耳回顾了自身“双线并进”的阅读经历——既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,也长年订阅《小说月报》。在他看来,这种阅读方式使他在吸收小说技法的同时,保持了纯正的“中式发音”,有效弥补了年轻时期个人经验的不足,逐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。从他的中学时代起,他开始同时阅读《散文》,由此形成对两种文体的理解:“小说”是对故事的技术化叙述,而“散文”更切近于叙述本身,甚至可等同于“文章”本身。这种同步阅读、两不偏废的习惯,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——始终追求笔端多带闲情逸趣,赋予“小说”以“文章”的质地。如今在指导学生时,他仍强调需大量阅读一二十年前的中国小说,尤其推荐《小说月报》精选集,帮助学生把握中国的人情世故与心理特征。
作家王月鹏表示,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,“百花”对其文学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,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。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创刊四十五年来,无论文学是“冷”是“热”,两刊始终保持着“正常的体温”,坚持独立的判断与选择;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,始终坚守“百花”办刊理念;在普遍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,两刊始终保持沉稳从容的姿态,坚定走自己的道路。文学流派不断更迭创新,但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几乎涵盖了所有流派的代表作家与作品,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,构建了一个多元并存、宽阔深远的文学空间,真正实现了“不同而并立”的百花齐放局面。
作家朱文颖谈到,当下时代变化迅速、信息庞杂,人们习惯于碎片化表达与即时反馈,正因如此,百花文艺出版社及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所代表的沉静、深度与文学性更显珍贵。她认为,两刊始终以“慢”的姿态抵御外在的喧嚣,以“深”的挖掘守护内在的丰富,提醒人们在速生速朽的洪流之外,仍存在恒久价值——即对心灵世界的细致勘探与汉语美学的虔诚传承。她表示,四十五周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,并借此向“百花”致以感谢、敬意与美好祝福。
作家人邻认为,新大众文艺打破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界限,但也带来算法茧房、流量至上等隐忧,强调应在流量与质量间寻求平衡。作为《小说月报》的读者,他认为该刊为作家和读者提供了精选的小说读本,是了解时代与社会的重要途径。在《散文》累计发表约三十篇作品的人邻,特别提到了《散文》对其写作的培养之功,称赞《散文》语言要求高、文本意识独特,被广泛视为散文创作顶级平台。他认为,四十五年来《散文》及《散文海外版》发表和选载的庞大作品量,为研究当代散文与时代变迁提供了重要文本资源。
作家周荣池表示,他既是《散文》和《小说月报》的读者,也是作者。在新大众文艺语境下,刊物作者与编辑应共同承担起责任,从“创作”与“编发”两个维度共同推进稿件“面向大众、服务大众、依靠大众”的实践。他认为,“面向大众”意味着树立“人民为中心”的写作立场,力求讲好“中国故事”,以此实现“正心”;“服务大众”应立足“中国美学”为基本特质的创作与编辑理念,通过推进文学刊物的“供给侧改革”达成“暖心”;而“依靠大众”则体现于培育、扶持更多基层作者,推动“人民作家写人民自己的故事”,以此实现“同心”。
作家班宇回顾了他与《小说月报》的深厚缘分。他最早是在报刊亭被其鲜明一致的封面吸引,每期封面仿佛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整洁而富有设计感的阅读空间。较为系统地阅读《小说月报》始于他的高中时期,在学校阅览室午休时,他常读迟子建的《零作坊》《采浆果的人》等作品,也对诗人多多的小说《搭车》记忆犹新。同期阅读的《散文》则为他带来轻松惬意的体验,里面许多文章都跟记忆相关,像为他的午休时间接入了一条时光隧道。他特别谈到,自己的小说《盘锦豹子》最初发表于豆瓣网,后被《小说月报》转载,当时深感意外且备受鼓舞。在他看来,《小说月报》敏锐、诚恳且具有前瞻性,始终呈现最前沿的小说创作动态,是其创作路上重要的“风向标”。
读者、阿来书房的店长刘凌霄表示,作为一名读者和书店从业者,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见证读者与好书相遇,或满载收获离开文学活动现场。她谈到,此次参会让她更加体会到《小说月报》和《散文》的办刊初心,感谢两刊数十年如一日为青年作家提供起步舞台,持续为读者输送有思想、有情感的优质作品,这些文字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版图,更如一束束光,长久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。
读者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沈祖新认为,“新大众文艺”体现了技术时代大众广泛参与文艺创作、成为文艺“主人”而非单纯欣赏者的新境况。于《小说月报》《散文》等传统文学期刊而言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建议两刊在秉持现实关怀、坚守汉语之美的同时,积极适应媒介变迁,让“书卷气”更“接地气”,以“新经验”推动“新文学”,让文学成为展现社会与人心的“第一现场”。他特别引用友人对《散文》的致敬,赞誉其“不肯被潮流裹挟的勇气”,并祝愿其继续如河床上的卵石一般,让激流从身上碾过,把最清澈的水纹留给后来人,守护那些为一声鸟鸣、一片落叶而停留的文学时刻。
座谈会气氛热烈,交流深入。期刊界同仁结合当前传播生态,分享了对于媒体融合与文学出版的观察与思考;学者从文学史脉络出发,肯定了两刊在塑造当代审美、推动创作谱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;作家与读者则从亲身体验出发,深情回顾了两刊如何陪伴创作、滋养心灵、联结几代人的文学记忆。与会嘉宾一致认为,面对新大众文艺语境下的机遇与挑战,文学期刊应继续坚守文学品质、拓宽传播路径,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引领风尚、照亮人心。
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()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电话 邮箱: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
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