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权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创造出均等的发展机会,不仅调动了亿万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,加速了产业链延伸,还广泛引入民间资本,实现企业、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共同获益,推动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源于基层实践,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,一些富有特色的新经验、新方法、新探索仍在不断涌现,总结分析这些地方实践成果,将为下一步林改的顺利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。
安徽省霍山县林业用地占县域面积的75.8%,森林覆盖率为75.01%。霍山县毛竹资源丰富,2009年竹产业产值近20亿元。自2007年7月启动林权改革,到2009年6月全县已完成明晰产权、发证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。在林业面临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时,却面临资金投入不足、农民贷款难的问题。
该县通过启动“万户毛竹富民工程”,创造出“五位一体”贷款模式,即“龙头企业+担保公司+金融机构+地方政府+农户”。其中,龙头企业是借款人,金融机构为贷款人,农户为用款人,政府为协调人。
该模式贷款期限为7年,前3年只付息不还本,第4年开始每年等额还本付息。农户可以用现金归还本息,也可以将成品竹以市场价格卖给龙头企业抵交贷款本息,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、银行风险大等问题。
具体操作中,该县龙华公司作为借款主体发挥统借统还、统放统收的平台作用,安徽省农发行为项目提供5000万元资金支持,安徽省担保集团既为农发行提供资金安全担保,又为贷款企业提供农户反担保,政府介入项目管理,增强可控性,农户则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。该模式还通过优惠利率、财政补贴、企业让利等方式,将林农年负担利率降低到3.6%。
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林地面积占县域面积的74.5%,林改涉及面积421.8万亩。截至今年8月底,该县已完成勘界395万亩,发放林权证面积375万亩,分别占全县林改总面积的93.6%和88.9%。该县通过“尊民意、促民主、惠民生、得民心”的“四民工程”,激活了林农合作组织,使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。
为了确保改革规范有序,该县把“流动法庭”和由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、老队长、老教师等组成的调解队整合起来,主动为群众调解处理林地纠纷。林改以来,全县林农已申请林权纠纷处理156宗,结案149宗,林改过程中未出现一起因林改事件。
林改后,全县成立林下种养相关专业合作社30多个,带动近10万农民发展林下立体经济。2009年该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4亿多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16.4%。林农人均纯收入由林改前的3785元提高到4065元。
其中,通过林业经济合作组织,引导林业龙头企业与林农建立新型合作关系,共建工业原料林基地,使各造林公司加大租赁林地,追加投资。今年上半年,各造林公司共投入9000多万元用于造林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。目前,全县林农出租林地所得租金和销售林产品收入年均达1.2亿元。
林改不仅带来经济效益,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。为鼓励造林,该县加大非工程项目造林经费,补助面上造林。近些年全县人工造林年均增长22%,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的73.7%提高到74%。今年上半年,全县共造林8.6万亩,造林总投资6000多万元,比林改前增加了10多倍。
福建省邵武市有林地面积325.6万亩,活立木总蓄积量1506万立方米,立竹量达1.17亿株,森林覆盖率为76.2%。该市通过落实经营主体,发展专业合作社,使社会生产要素迅速向林业汇集,林农参与林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高涨。2003年至2010年间,累计完成更新造林绿化面积45万亩。
通过全面实施“以二促一带三”的战略,进一步建立完善林业要素市场,推动林业产业加快发展。2009年,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2.5亿元,是2002年的4.4倍;林业工业总产值37.3亿元,是2002年的8倍;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达84家,产值36.6亿元,是2002年的11倍。林业已跃居全市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首。
该市坚持兴林富民,通过林改推动各乡村建设。该市水北镇上坪村把从林业获得的村财政收入重点用于教育,将适龄儿童送到城区就学,村里每年拿出6万元为学生在城里租宿舍、雇保育员、提供班车,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水北镇龙斗村每年从林地使用费和木材上交中获得100万元以上收入,均用于道路硬化、兴建自来水厂、垃圾池、公厕等设施,既增加了村民就业,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。
近年来,邵武市农村路网改造、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均从林业收入中解决,不断改善着农村的村容村貌,也带动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。
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现有林地252万亩,森林覆盖率为56.9%。该县把林地分为密林地、疏林地和宜林荒山地三类,分别发展以生态鸡为主的林下养殖业,以黄花菜、白瓜子等特色农作物和芍药、柴胡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种植业,以及以桃、枣、杏为主的林果林木产业。
目前,全县已建生态鸡养殖场12个,林下养鸡10多万只;林下种植牧草8000亩、黄花菜3200亩、中药材4000多亩;在山地栽植青苹果2400亩、核桃1600多亩、文冠果4700多亩。
该县着眼于提高林业产业化、市场程度,延伸产业链条,通过引进外地企业、培养本地企业、联合现有企业,大力扶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,形成“基地+企业+农户”的产业化开发模式。该县老城镇寺儿塬村78户农户以林地入股,引入陕西一家生物能源公司,建成文冠果基地4700多亩,农户从中每亩获得务工收入110元。预计果树5年后挂果,每亩可实现收入1430元,其中农户可获得400多元的收益。
该县还实施了中小企业创业工程,积极扶持当地农民领办林产品加工企业,目前已建成杏脯、蜜枣、干果等4户加工企业。
2009年,通过探索多种化经营模式,全县林业产业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,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5元。